文/CxEric
这是《思考的框架》一书的个人摘录笔记,我按照章节顺序,摘录了一些我个人认为重要的观点、语句和案例。
这种形式对我来说颇为重要。
一方面,摘录提供了一次宝贵的再学习、再思考机会;
另一方面,摘录文字便于我随时回头查阅(码字),也方便我随时找出来分享给朋友们。
如果你对这本书感兴趣,或已经看过这本书,不妨浏览下这篇摘录。
不过,受限于个人能力和偏好,可能有些重点没有录入,可能录入了一些不重要的语句,各位读者看看就好。
注:标黄的是重点,标绿的是重重点
前言
1、思维模型就是事物运作方式的一种再现(representation)。我们无法把世界的所有细节都保留在大脑中,因此我们会使用模型把复杂的事物简化成可理解、可组织的区块。不管我们是否有意识,我们每天都会使用这些模型来思考、做决策、理解周围的世界。2、彼得·贝弗林:“我不想成为厉害的问题解决者。我想要避免问题——避免问题发生,一开始就做对。”3、我们之所以无从与现实的互动更新资讯,主要有三个原因:缺乏正确的视角与观点、自尊心造成的否定,以及和自己的决策导致的后果距离太远。第一个偏误是观点问题。身在其中,就很难看清楚系统的全貌……如果我们真的想了解自己的行动会产生的结果,就必须对其他观点抱持开放态度。就算我们以为自己已经掌握全部的资讯,但如果我们身在船上,那海里的鱼拥有的资讯就比我们更充足。第二个偏误来自于自尊心。我们往往过度执着于自己的观点,看不见世界给的反馈,而这些反馈对于我们更新自己对现实世界的认知是必要的。结果是我们受困于无知,一再用同样的错误方法面对问题。第三个偏误是因为距离。当我们的决策造成的结果距离愈远,我们就愈容易维持既有观点,而不是更新认知。……我们距离决策的反馈愈远,愈容易说服自己我们是对的,我们会回避更新认知带来的挑战与痛苦。承认自己错了很不容易。当我们站在比较高的位置,就比微观层级、实际执行的人更容易欺骗自己、坚持自己是正确的。4、我们往往还会低估基础概念的重要性,高估复杂的概念。我们多数人都是因为某种专业知识而获得工作,因此这种倾向很合理。5、但我们并不是决策的被动参与者。并不是世界发生在我们身上,而比较像是世界知识展现原貌,而我们做出回应。然而,我们的自尊让现实像被锁在有门控机制的大门后面,唯有坚持不懈地放下自尊,把门推开,才有机会看见另一侧的真相。6、世界比我们还要聪明,如果我们能敞开心胸接受反馈,它就会教我们所有我们需要知道的事情——如果我们一直记得,脚踏实地。7、好的模型能提升思考的品质。模型愈能反映现实,就愈能提升我们的思考。关键就在于理解现实。理解不仅能帮助我们采取行动,更能帮助我们排除或避免那些本来没有察觉到、会导致不良后果的行为。8、唯有依据现实情况反复测试我们的模型,并且愿意敞开心胸接受反馈,我们才能不断适时更新自己对世界的理解,改变我们的思维。我们必须尽可能地测试模型,观察应用的结果,才能不断优化模型,让它确实能反映世界实际的运作方式。9、我们脑中的思维模型会直接影响我们的思考品质。我们想要精确的模型,也希望有各式各样的模型,才能反映各种层面的现实状况。关键在于【多样性】。多数人都专注于学习特定领域的知识,没有接触其他学科的重要概念。10、成功的人,就是把大量有限、基础的、已建立的、本质上不会改变的知识建档,然后取用这些知识,来应对真实世界中无数的特定问题。11、思维模型不是把决策的过程变冗长,而是帮助你在看待事物时,从“你认为应该是怎样”转变为“看见事物本来的样貌”。01 地图不等于疆界
1、描绘真实世界的地图,不是真实本身。即使是最棒的地图也无法尽善尽美,因为它们只是所代表之物的缩影。如果地图能完美呈现真实,就不再只是缩图,对我们也就不再有用。2、我们每天都会使用地图……例如,某家公司的财务报表,就是要把错综复杂的数千笔交易,简化成能够一目了然的资讯。或像是有关工作流程的规章文件、如何养两岁小孩的父母手册,或是你的绩效评核报告。这些都可以视为简化复杂领域的模型或地图,引导我们在其中前行。3、地图或模型是不完美的,但我们不能忽视他们的重要,地图在解释和预测上都非常有用。4、【地图不等于疆界】……对事物的描述并不是事物本身;模型不等于真实;抽象化的概念也不再是被抽象化的对象。- 地图的架构可能像也可能不像实际的疆界。伦敦地铁路线图对旅行者非常有用,但地铁驾驶员根本用不到!
- 地图不是实际的疆界。伦敦地铁路线图无法告诉你站在科芬园地铁站是什么感觉。路线图也无法指引你走出车站。
- 理想的地图应该还可以衍生出“地图的地图”、“”地图的地图“的地图”等等,可以无限延伸。我们可以称这种特征为“自我投射”(self-reflexiveness)。想象一下,我们到发过旅行,带了一本过于复杂的《巴黎指南》,于是不得不买另一本《巴黎指南的指南》,然后再买一本……
5、事实上,我们为了能处理复杂的现实,只能透过某种简化浓缩来理解现实。我们看新闻时,其实就是在看别人精简过后的内容。作者消化大量的资讯,进行反思,最后得出简化过的版本和结论,再与我们分享。……由于我们习惯把这些简化版本当成真实情况,如果没有往下深究,就很难看出地图从什么时候开始,已经和现实脱钩了。我们不知不觉就忘了,地图并不等于现实。6、真实世界是混乱而复杂的,试图简化是可以理解的行为。但如果我们的目标变成简化,而不是理解现实,就会开始做出糟糕的决策。7、使用地图或模型的人都必须理解并且重视地图的局限,否则就不算真正了解模型、地图或缩图。如果不了解地图告诉我们、没告诉我们的资讯,地图对我们来说不知没有用,甚至会带来危险。8、模型是探索的工具,而不是强迫大家遵守的铁律。模型是参考指南,而不是法律。9、为了最精确地使用地图或模型,我们应该考量三个要素:
10、我们应该根据自己的真实经验来更新地图。这正是建立好地图的方法:探索者的经验形成的反馈回路。11、考虑绘图者是谁。地图不是完全客观的创作,它反映了创作者的价值、标准和局限。我们可以从世界地图上的国家边界的变化看到这一点。12、在试图地图、简化版本和模型时,请一定要留意其局限性。本质上,这些都是复杂事物的缩影,而且至少会有一种主观成分,而且我们必须记得,它们是在特定的时间点被创造出来的。13、我们需要模型来简化世界,才能与之互动。我们不可能自己探索现实中的每寸土地,我们可以利用地图提供指引,但绝不能让地图阻碍我们发现新领土,或是更新现有的地图。14、英国作家路易斯·卡洛尔曾在短篇故事《希尔薇与布洛诺》提出批判。故事里的人物决定在他的国家绘制一比一的地图。很显然,这张地图虽然没有地图的任何限制,但也没有多大的实际用处。因为你无法利用它达到任何地方。这张地图放不进你的口袋,也无法放进车子里。02 能力圈
1、在我们能力圈之内,我们会确切知道自己“不知道什么”。我们能快速、准确地做出决策。我们拥有详细的知识,知道要在充分理解的前提下做决策可能需要哪些其他资讯,或者有哪些资讯并不可得。我们知道什么是可知的,什么不可知,并且可以区分两者。2、面对能力圈内的问题,我们有很多选项。我们对领域的熟悉度,让我们可以应用不同的资源,并且知道哪些是可调整的,哪些是不可动的。3、为了建立并维持能力圈,有三项关键:保持好奇心与学习动力、诚实记录,以及主动寻求回馈。首先,你必须乐于学习。经验与反思的交汇处,就会产生学习……第二,无论是你已经拥有或是想要拓展的能力圈,你都必须记录自己的表现,要有勇气诚实地记录,得到的回馈才能真正让自己受益。……我们都会过度自信,是因为我们无法做到诚实的自我回馈。我们没有详实地记录,因为我们不是真的想知道自己的优缺点。自尊心让我们无法更确实的理解真实状况。最后,你必须时常征求外部回馈,这不仅有助于建立能力圈,对维持能力圈也很重要。……人要改变,就需要了解来自外部的观点。我们可以找自己信任的人,就我们的特质提供诚实回馈。这些人可以观察到我们如何在能力圈内运作,能针对我们的实际能力提供回馈。- 接触新领域时,至少要掌握基础知识,同时要清楚知道自己是外地人,不是长老。也要提醒自己,因为基础资讯很容易取得,通常会给我们不切实际的自信。
- 广泛认识这个世界上的基础思维模型,如此能帮助自己在陌生领域具备有限程度的了解。
5、【小心动机问题】动机会实际影响别人提供的专业建议的可靠性。这种问题在金融领域特别严重。6、我们要记得,能力圈是有边界的,我们可以在某些领域拥有精准决策的能力,但这些领域不会无限延伸。任何情况下,都会有人在能力圈内发挥,因为他们投入了大量时间与精力掌握相关知识。7、【可证伪性】哲学家卡尔·波普尔写道:“只有当理论与可能的经验发生冲突时,理论才能成为经验科学的一部分,原则上可以被经验推翻。”换句话说,如果你无法证明某时间是错的,你也无法证明它是对的。……“如果观察结果发现,预期的效果完全没有发生,那这个理论就被推翻”。这表示一个好的理论要承担一定的风险,也就是被证明是错的风险。在特定条件下被推翻的可能性。8、趋势只是趋势,不是预测未来的指标。……我们倾向于假设过去发生过的最早状况,就是可能发生的最坏情况,然后以此为准做准备。然而,我们忘记了最近一次的最坏情况,也推翻了更早之前的最坏情况。03 第一性原理
1、第一原理思考(first principles thinking)是对复杂情况进行逆向工程、释放创新的好方法。2、如果我们希望找出问题的原理,不被胶条和共同信念所限制,有两种方法:“苏格拉底式提问法”以及“五个为什么”。3、【苏格拉底式提问法】是透过严格的分析来建立第一原理:(1)说明你的想法,并解释想法的起源(我为什么这么想?到底是怎么想的?)(2)挑战假设(我怎么知道这是真的?如果反过来想,会怎么样?)(3)寻找证据(我如何支持这个论点?来源是什么?)(4)考虑其他观点(别人会怎么想?我怎么知道自己是正确的?)(5)检视后果和影响(如果我错了怎么办?如果我错了,会导致什么后果?)(6)质疑原始问题(为什么我会这么认为?我是否正确?我可以从推理过程中得出什么结论?)3、哈灵顿·艾默森(Harrington Emerson):“方法可以有上百万甚至更多,但原理很少。掌握原理的人可以自由选择方法。但试遍方法却忽略原理的人,一定会遇到麻烦。”04 假想试验
1、假想实验(thought experience)可以被定义为“运用想象来研究事物本质。”3、历史是所谓的混沌系统(chaotic system)。起始条件的细微变化, 就可能导致截然不同的未来。想得到真正有用的结论,就必须采用严谨的科学方法。4、假想实验不是做白日梦,而是需要精确严谨的思考与联练习。愈常练习,我们对于因果关系的理解就会更深入,会更清楚可以做到哪些事。
05 二阶思考
那接下来呢?
1、几乎所有人都能预见自己行动会产生的立即结果。一阶思考(first-order thinking)既简单又安全,但同时也表示你只能获得跟别人一样的结果。二阶思考(second-order thinking)则是能更进一步、更全面地思考。不仅考虑我们行为的直接后果,还要考虑行为的后续影响。没有考量二阶、三阶效应,可能会导致灾难。
2、要举没有二阶思考的例子很容易,人们通常都没有考虑到后果会带来的后果。……通常我们都是到来不及的时候,才想到二阶效应。正因如此,这个概念通常被称为“非意图结果定律”(Law of Unintended Consequence)。3、文学家玛格丽特·阿特伍德(Margaret Atwood):“从结果来看,愚蠢跟邪恶其实没有分别。”4、生态学与经济学家加勒特·哈丁提出生态学第一定律:“你做的永远不会只有单纯一件事。”世界是多层次交叠的复杂网络,有许多看不见却重要且难以预测的关系。哈定把二阶思考发展成一种工具,认为我们如果没有考虑到后果引发的后续效应,就等于没有思考。……例如为了长期的健康,而放弃吃糖果带来的即刻享受。在这个例子,一阶效应就是吃糖果的美好感官享受。但经常吃糖果的二阶效应是什么?这是我希望自己十年后的身体与生活吗?二阶思考也包含自问,我们正在做的事,是否会得到我们想要的结果。6、清楚掌握二阶效应,并借此引导你的决策,短期的效果可能不太好,但长期效益可能很惊人。延迟满足,可以帮助你在未来节省时间。不会因为满足短期欲望而导致后续造成的混乱问题。7、信任与可靠,都是互动累积的结果。这就是为什么二阶思考有用且深具价值。如果我们在跟他人的互动中只追求立即的回报,除非是双赢的情况,否则几乎可以保证不会再有下一次互动了。效益的极大化需要时间。我们应该考虑自己的行为,对他人或对自己的声誉会有什么影响,如此才能建立信任,并享受到合作的成果。8、现实生活中,一切事物都有极限。即使我们考虑二阶及后续的效应,我们也无法真正预测未来。……二阶思考要评估的是最可能的结果及最可能的影响,检验我们对自己行动可能造成的结果是否理解正确。但如果我们过度担心行动的后果可能导致的一切效应,那我们很可能永远无法采取任何行动,而这是不对的。9、我们做的决定都会产生结果,要得到结果也一定要有付出。做决策时先考虑可能的后果,可以帮助我们避免后续的问题。我们必须时常问自己一个关键问题:接下来会怎样?……尽可能利用你拥有的全部资讯来思考问题,就能考虑到时间、规模、最大或最小值等因素。权衡不同的路径,就是思考的真谛。花一点时间超前思考,可以为往后节省大量的时间。06 概率思考
1、数学家本华·曼德博(Benoit Mandelbrot):“概率论是唯一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未知及不可控的数学工具。幸运的是,这个工具虽然不易掌握,却非常强大且方便。”2、概率思考就是运用数学和逻辑来估算特定结果发生的可能性,是提高决策准确度的最佳工具之一。3、贝氏思维,或称为贝氏更新的核心概念是:基于我们只掌握了世界上有限的有用资讯,还会不断遇到新的资讯,因此我们在学习新事物时应该尽可能考虑已知的知识。贝氏思维帮助我们在决策过程中使用所有相关的先验资讯,统计学家称为基本比率(base rate),亦即找出和目前处境相似的过去情境,撷取外部资讯。4、当我们需要在不确定的情况下做决定,最好先问自己:有哪些先验知识?我掌握了哪些资讯,可以帮助我更理解现实状况?5、【数量级的误差】塔勒布在《黑天鹅》中主张,在衡量极端事件的风险时,任何小偏差都可能不只是稍微出现偏误,而是错得离谱,实际上可能相差了一个数量级。换句话说,不是错了10%,而是错了十倍、百倍、千倍。我们认为每千年才会发生一次的事件,在任何一年都有可能发生!这就是运用错误的先验资讯,导致我们低估了未来出现不同分配曲线的可能性。6、……会因为波动与不可预测性而得益……就具有【反脆弱性】,就像不怕摔的包裹。有些事情会因为波动而得利,这就是我们的目标。因为世界的本质就是不可测且多变的,所以恐慌、经济衰退、战争、泡沫化等重大事件往往会产生不成比例的影响。7、……第一种方法是华尔街交易员所说的【上档选择权】(upside optionality),也就是寻找我们预期很有可能带来机会的事件8、……第二件事,就是学习如何适度失败。适度失败有两个关键。首先,不冒会让自己全军覆没的风险,永远不要被三振出局。其次,发展自己的韧性,有能力从失败中学习并重新开始。做到这两件事,失败都只是暂时的。没有人喜欢失败,失败很痛苦。但失败可以帮助我们反脆弱,因为我们可以学习。不怕(适度)失败的人比起其他人拥有极大优势,因为他们学到的经验让他们能抵抗世界的波动。9、反脆弱心态很独特。请试着时常在脑中告诉自己:随机性和不确定性是你的朋友,不是敌人。
07 反演法
(1)先假设你要证明的论点是真是或假,再回推哪些条件也必须为真。(2)与其直接朝目标前进,不如先思考想避免的事,再看看剩下哪些选择。3、我们可以试试反演,目标不再是追求财富,而是要避免贫穷。比起做一些追求财富的决策,我们首先应该消除那些一定会侵蚀财富的行为。4、【力场分析force field analysis】基本概念就是在任何改变的情景,成功变革都需要应用反演法。以下是简要的流程:(5)拟定策略!可能涉及增强步骤3的支持力量并减少步骤4的阻碍。即使是很有逻辑的人,多数人都会停在步骤3……温勒提出的理论主张,除去障碍的效果可能一样强大。……反演就发生在步骤3和4之间……不仅要思考可以解决问题的方法,还要思考做了什么会让问题恶化,然后避免做这些事,或是消除会让情况恶化的条件。
08 奥坎剃刀
简单至上
1、比起复杂的解释,愈简单的解释往往愈接近真理,这就是逻辑与解决问题的经典原理【奥坎剃刀Occam's Razor】的核心。与其浪费时间尝试证明复杂的局面是不是对的,依变项最少的解释来做决策,你对自己的决定也会更有信心。2、我们对某些事情往往会直接想到过度复杂的解释……我们经常花很多时间想出很复杂的故事,来解释周围看到的一切。从路人的行为到物理现象,我们习惯假设自己看到冰山的一角,想象背后还有很多没看到的意义。这是人类很常见的倾向,而且在艺术创作等方面,这是好事。但复杂的事物就需要花力气来厘清、管理和理解。3、奥坎写道:“非必要时,不需要有多重选择”。也就是说,我们应该选择变项最少、最简单的解释。因为简单的解释比较容易被反证、更容易理解,而且通常可能是正确的。奥坎剃刀并不是铁律,而是我们可以看状况选用的思维模型:如果其他条件都相当,两个竞争的模型都具有相同的解释力时,通常简单的解决方案就能满足我们的需求。4、简单的美好,是因为简单可以非常强大。有时候,不必要的复杂只会掩盖系统性的缺陷,最终导致失败。选择简单,可以帮助我们依据实际情况做出决策。5、医学生都会被教导:“听到蹄声时,请想到马,而不是斑马。”当我们知道最简单的解释最可能成立,就可以避免不必要的恐慌和压力。6、我们希望事情愈简单鱼好,但复杂跟简单一样,都是现实世界的一部分。我们无法利用奥坎剃刀原则把所有事变简单。如果某件事就是无法再简化了,我们就必须就它的原貌来处理应对。09 汉隆剃刀
1、【汉隆剃刀Hanlon's Razor】的起源已难以追溯,概念是:更容易用愚蠢来解释的事,不该归咎于恶意。在这个复杂的世界,汉隆剃刀模型能帮助我们避免陷入偏执与意识形态的影响。当我们不假定坏的结果都是出于心怀恶意的人,我们就可以去寻找选项,而不会错过机会。这提醒我们,人都会犯错,我们必须时常自问,事情发生是否有另一个合理的解释。最接近真相的解释,通常都是最无心、最没有意图的。例如,耐心跟时间都愈来愈少的今天,路怒症日益严重。当有人超车到你前面,如果假设对方电邮恶意,其实也假设对方冒了很大的风险……更简单的解释是,对方根本没看到你。超车是无心之过,没有恶意。3、我们会受生动、可得的证据影响,而做出违反简单逻辑的判断。我们会根据手边的资讯过度推论。即使是不相关的因素,如果刚好很接近我们原本就相信的事物,我们就会毫不犹豫地把这些因素打包在一起。4、当我们看到自己不喜欢的事情发生,或是看到我们认为不对的事,我们会认定是故意的。但比较可能的情况是无心的。我们认定某人做错事一定是故意的……然而,多数人做了不对的事,并不是因为居心不良。5、如果我们不先考虑愚蠢等情况,就直接认为是恶意,就会导致许多偏执的情况。始终假设他人具有恶意,等于是把自己放在世界的中心,是一种极度自我中心的生活方式。实际上,无知、愚蠢和懒惰出现的频率远远超过带有恶意行为。6、当我们认为别人是蓄意要找茬时,我们会本能采取行动保护自己。在这种防御模式下,我们很难把握机会,更不用说发现机会,因为我们的首要任务是自救,往往会让我们的视野缩小到眼前的威胁,而不是放眼于大局。7、汉隆剃刀的主要用途是帮助我们辨识愚蠢或错误,以及预防其导致的负面后果。此原则告诉我们,一个动作背后需要最少的能量就能执行的动(例如无知或懒惰)比恶意驱动的动机更可能发生。8、最后,汉隆剃刀证明了真正的反派比你想象的还要少。大家都是一般人,就像你一样,所有人都会犯错、会偷懒、会有不好的念头、不良动机。认识到这一点并依据行动,我们的生活会更轻松美好,也更有效率。